綁定三倍券馬上買了這本書,欲罷不能,一口氣看完,邊看這作者的心態與歷程,一邊覺得這不就我嗎 (莫非這人命盤也是貪狼化忌?),只除了我沒有 LSD 跟房地產事業,還有湖畔小木屋。這些對生命深沉而永無休止的不滿、一路瞎子摸象的追尋、理性過剩的懷疑論頭腦、所有讀到的答案都無法解決我的疑惑、什麼都想嘗試,卻又什麼都起效甚微、對師徒關係有點質疑,也沒真的碰到哪個人令人心悅誠服……。實在太熟悉了。也可能每個人回顧起來都是這樣吧。其實我大概三五年前就看過薩古魯在 TED 的演講,應該只看了一半,那麼多的大師,一個個去判斷令人厭倦,實際上你也沒辦法真的判斷。所以我當時只心想,大概又是一個去騙美國人的 (哈!),就沒再看更多了。
作者描述這件事的態度很真誠,她追尋的目標是最終的自由、生命的意義,不是成功術、不是療癒、不是心想事成、不是完美伴侶,甚至不只是平靜。所以她的提問大致上也很真誠,我們知道有時候有些人問問題只是維繫自我形象的另一種包裝方式。很多這樣的書都無法真誠,到書店翻翻宗教區的書,搜尋網路文章,更不用說各種大小宗教團體的「見證」,包括紀錄片,那種不真誠甚至不是故意的,特別是信徒去描述大師,就很難保持真誠,崇拜只會讓人遠離真實。
這本書就是在敘述作者連續幾天與薩古魯密集的對話,內容就不說了,薩古魯說的話跟他在台灣的另一本書有很多重疊 (其實我很懷疑這書怎麼記錄的,會在那種場合錄音嗎?),但因為有很多週邊軼事,又是一對一的談話,所以親切有趣很多。
無論是電影或現實,我總是著迷於啟悟時刻,尤其是一個人在某一刻,發現並承認自己堅持的一切 (無論好的壞的) 都只是幻想。看到這種片刻我一定會哭。
寫詩 (#話鋒一轉) 是為了無條件的自由 (也可以說是幸福),如果有任何一刻詩成為自由的束縛而不是指引,就必須斷然放棄。現在,連這種放棄的需求好像也已經是非常久遠的事了。
------
節錄我覺得很好笑的一段:
「不過如果你問的是:上帝是否愛你。我的答案是:有許多人宣稱上帝愛他們。但事實上,他們已經讓自己成為只有上帝會愛的人。有很多人都是這樣。他們那個樣子,只有上帝能愛他們。」
#在深夜遇見薩古魯